中国式现代化・榆林实践 | 榆阳:盐碱地变身“米粮仓” “生态包袱”成为“绿色财富”
入秋时节,榆阳区鱼河镇郑家沟村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已进入灌浆期。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泛着盐霜的"不毛之地"?如今,通过系统性治理,榆阳区让盐碱地重获生机,实现了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的华丽转身。


在无定河沿岸的鱼河镇至上盐湾镇,曾经分布着大量盐碱荒地。“遇旱裂口子,遇涝泛碱花”是这些土地的真实写照。榆阳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蒋宏介绍,当地创新采用"工程+生物+农艺"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土地平整、健全排灌系统、增施有机肥、作物轮作和生态防护五大措施,让盐碱地焕发新生。


“种稻洗盐是我们改良盐碱地的成熟技术。”榆阳区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边永胜告诉记者,今年引进的稻花香6号和中科发5号两个新品种表现优异。通过采用钵体育秧和摆栽技术,水稻扬花期比往年提前10-15天,既保证了品质又提高了产量。

在鱼河镇,新开发的2120亩高标准水稻田已集中连片承包给种植大户。种植户常成欣喜地说:“过去这片地盐碱严重无法耕种,通过治理后实现了水稻规模种植,今年预计亩产可达1300-1400斤,两个月后就能收割。”

据了解,榆阳区现有盐碱地与低产田2万多亩。去年首期完成5000多亩整治后,今年水稻种植面积已突破8000亩,预计增产水稻1600吨。蒋宏表示,剩余的1.7万亩整治任务将继续推进,最终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种植基地。

从“十年九不收”到“高产田”的蜕变,榆阳区走出了一条科技赋能盐碱地治理的特色之路。随着治理技术的不断完善,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正在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新“粮仓”。
记者 王疆瑜 庞亚飞
来源:榆林日报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 南海33吨珊瑚石惊现渤海湾畔,如何跨越千里“生态归乡” 08-18
- 全国生态日:快来Get美丽四川建设成果 08-16
- 中国式现代化・榆林实践 | 榆阳:盐碱地变身“米粮仓” “生态包袱”成为“绿色财富” 08-14
- 文化融万物,北疆活力挡不住 07-23
- 强强联手,青岛地铁与华润置地共筑TOD新范式 07-12
- 聚焦省一冬会 | 486名健儿竞渡榆林!2025龙舟赛点燃全民迎冬运热潮 06-30
- “十四五”期间,广东拟完成治沙任务超8690公顷 06-17
- “十月·生态文学双年奖”颁出 这几部自然文学作品你读过吗? 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