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童声合唱要尊重孩子天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04:41:00    

如果你在路边遇见一个或一群小孩,一边蹦蹦跳跳,一边哼唱着歌,你一定会被他们的快乐感染。那是一种纯粹的、不加修饰的松弛,也是音乐本该具有的形态。

前不久,一段名为《真的爱你》的合唱MV在全网圈粉无数。当稚嫩却饱含深情的童声遇上经典的旋律,纯粹动人的声线直抵人心,激起不少人的共鸣。演唱这首改编版《真的爱你》的珠海童年树童声合唱团,以干净的声音、真挚的情感,圈粉无数,还因此受邀参加了央视“六一”晚会的节目录制。

据介绍,这个合唱团成立于2018年,团员中最小的4岁,最大的16岁,他们以来自珠海、澳门、香港、中山等地的学生为主。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许多孩子自发选择来合唱团上课。合唱团老师从听音、读谱、歌唱、弹唱伴奏、音乐翻译、乐段书写、舞台表演方面提升孩子们的音乐能力,希望孩子们通过学习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幸福。在音乐的熏陶下,小成员们不仅提升了审美能力,还通过音乐表达情绪、放松自我,交到了兴趣相投的新朋友。

珠海童年树童声合唱团创始人左欣曾直言,节目录制前,孩子们每天从早到晚地彩排练习,他们没有喊累,一直坚持下来,彩排结束后有说有笑,还一起下棋,特别有松弛感。何种力量支撑着一群孩子欢快地投入高强度的排练?无他,热爱。

然而,并非所有参与合唱的孩子都乐在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低龄儿童的合唱舞台上,有打瞌睡的、有大哭的,还有撂挑子不干的。还有一些童声合唱,孩子们脸上带着礼貌性的假笑,机械地唱着每一句歌词,不见孩子们的天性和灵动,这显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在许多童声合唱团的训练中,过度强调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孩子们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和感受。孩子们被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发声练习、音准训练,却很少有机会去深入探究歌曲背后的故事、情感和文化内涵。比如在一些合唱比赛的筹备过程中,为了追求比赛的名次,老师会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让孩子们熟练掌握高难度演唱技巧上,而对于歌曲所传达的情感、文化背景等内容,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这样的训练方式,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让孩子们的演唱技巧得到提升,但无法真正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

在曲目选择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许多童声合唱团为了迎合比赛或演出的需求,往往会选择一些难度较高、能够展示技巧的曲目,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兴趣和音乐教育的本质。这些曲目可能超出了孩子们的理解范围,导致他们在演唱时只是机械地发声,无法真正表达出歌曲的情感。相比之下,一些优秀的童声合唱团在曲目选择上则更加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他们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生理特点,挑选一些富有童趣、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歌曲,同时也会融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经典作品,拓宽孩子们的音乐视野。

当我们过度关注比赛成绩和技巧训练时,孩子们在童声合唱中所能获得的成长和快乐就会大打折扣。童声合唱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唱出悦耳的声音,更在于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合唱是一种团队艺术,在合唱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每个声部的独特性,从而培养出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合唱还能帮助孩子们提升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对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演绎,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各种文化,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们需要回归童声合唱的本质,尊重孩子们的天性,以音乐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珠海童年树童声合唱团的老师,在每次演出之前,都会和孩子们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引导和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对歌曲产生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感受,他们带着这种感受发出来的声音,会更加真诚和打动人心。

在比赛和演出的安排上,也应更加理性。比赛和演出固然是展示童声合唱团成果的重要平台,但不应成为唯一目标。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避免过度的功利性给孩子们带来过大的压力。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非竞技性的音乐交流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其他合唱团的小伙伴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童声合唱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珍视这份纯真的美好,让孩子们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而不是被束缚在枯燥的技巧训练和功利的比赛追求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守护童声合唱的纯粹,让孩子们在音乐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收获属于他们的幸福和快乐。

(作者:吴星玫,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