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老巷深处书香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5:12:00    

孺子书房内市民乐享阅读时光

  盛夏的南昌,一座座孺子书房静静伫立,以墨香为纽带,串起市民与书籍为伴的温馨时光,志愿者忙碌的快乐和读者专注的身影,将书香故事细细编织进烟火日常。书架间流动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座城市对文明的不懈追求,当书香渗入街巷肌理,阅读已在这座英雄城的血脉里生根发芽。

  书香伴成长

  每天早8时,王爽都会拎着帆布包,带着女儿和外甥女前往“秘密基地”——孺子书房尚谷垄分馆,这是她们暑假里雷打不动的“书房晨约”。推开书房的玻璃门,书香扑面而来,屋内复古怀旧设计藏着恰到好处的温暖,前来的读者们或伏案书写,或静读沉思。

  这已经是王爽带着两孩子在孺子书房尚谷垄分馆学习的第三个暑假。作为新建区长堎中心小学的语文老师,王爽对如何利用暑期空闲时间,有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孩子在家总难沉下心学习。”王爽一边帮孩子们整理今天要写的作业,一边向记者说,作为老师,她深知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古人说‘孟母三迁’,求的就是这样专注的氛围。在这里,不用提醒,孩子们会自然而然地放下零食、收起玩具,这份专注力,是家中难以获得的。”

  说话间,即将升入初二的闵子涵已经摊开了暑假作业练习册,草稿本上写满了公式演练的步骤。“这里环境好又安静,写作业效率特别高,对我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闵子涵话语里满是对书房的喜爱。

  除了写作业,她的阅读书单也在孺子书房里悄悄丰富起来。“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让我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还有凡尔纳笔下《海底两万里》里瑰丽的海底世界,每次翻开都像开启新的探险;而鲁滨逊在荒岛上的故事,更教会我遇到困难时永远要多坚持一会儿。”提到喜欢的书,这位小姑娘就像打开了话匣子。

  每天8时到18时,是王爽和孩子们在书房的“驻扎”时间。她的帆布包里装着教案和红笔,孩子们做作业时,她就在旁批改作业和备课,偶尔低声答疑。

  “我们就住这附近,骑车只要两分钟,中午回去做顿饭,保温桶拎过来正好趁热吃。”更让王爽欣慰的是,孺子书房贴心地设置了读者用餐区,为这份全天候的陪伴提供了更多便利。

  别样风景线

  上午10时,52岁的杨福卿正踮脚整理书架上的书籍。作为孺子书房尚谷垄分馆的首批志愿者,这已是他在这里服务的第三个年头。从最初邻里们试探性地走进来,到如今座无虚席,杨福卿见证了这间书房一点一滴的成长与变化。

  “最初送孩子上学时经过这里,发现了这间书房。”杨福卿笑着回忆,正是那次偶遇,让他当即决定留下来当一名志愿者。从此,无论是清晨打扫卫生、日间整理书籍,还是耐心指导读者使用电子借阅证,书架间总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红色马甲”成为读者们最熟悉的一道风景。

  在他看来,志愿服务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收获。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有个一年级的小男孩,起初由爷爷带着来看书,孩子坐不住,总想着往外跑,爷爷急得直叹气‘这孩子就爱贪玩’。”

  杨福卿看在眼里,便主动陪孩子读绘本。“我就教他怎么去阅读,慢慢让他产生兴趣爱好,告诉他‘多读书,将来写作文就有说不完的话’。”如今小男孩已上三年级,男孩爷爷碰到杨福卿时总念叨,“我孙子语文进步大,就爱看书,都是受了您的影响!”

  遇到只顾玩手机的家长,杨福卿总会递上一本书,温声细语地劝说:“您翻一页,孩子就会跟着看一页,兴趣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从最初的些许抵触,到后来家长主动拿起绘本陪孩子共读,杨福卿用这份耐心,焐热了许多家长的心。

  闲暇时分,杨福卿会从书架上抽出一些书籍细细品读。“这些书里藏着为人处世的智慧。”他说,“阅读能让浮躁的心沉淀下来,既能充实自我,又能结识志同道合的书友,从字里行间获得前行的力量。”在他看来,孺子书房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而志愿者就是连接读者与书房的桥梁。“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走进孺子书房、爱上阅读,为城市的文化建设添把力。”

  “这里不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成长的课堂。”杨福卿说,书房里既有埋头阅读的小学生,也有奋笔疾书的考研考公青年,他会为他们加油打气。杨福卿一直活跃在公益一线,除书房服务外,还为环卫工人送清凉、组织社区读书会,用行动诠释着“言传身教”的力量,让阅读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悦”读新生态

  上午11时,孺子书房尚谷垄分馆馆长杨意正在教读者宋玉洁操作自助借还机,一声“嘀”的轻响后,图书借阅信息便清晰显示。“下次借书直接扫就行,还书也一样方便。”杨意笑着说。

  “这里机器操作简单,以后能常来借书了。” 宋玉洁捧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笑盈盈地说。她家住附近,“不光能看书,还认识了好几个朋友,昨天我们还聊起迟子建的作品呢。”宋玉洁表示。

  书架另一头,徐佳媛正对着考研真题皱眉。这个上饶姑娘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这里备考。“大家虽然素不相识,但学习氛围特别好。累了抬头看看周围都在认真学习,自己就又有动力了。”

  “暑假期间,书房日均接待读者两三百人次,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还有不少游客也专程前来打卡。”杨意介绍,周末开放至晚上10时,人会更多。

  最让杨意印象深刻的,是那位常来的城管队员。“昨天他又读到闭馆才离开。”杨意回忆道,“那位大哥说,结束一天繁忙工作后,在这里静心阅读比刷手机充实得多。”这样的话语,正是对孺子书房价值最好的诠释——它不仅是一个阅读空间,更成为了都市人的心灵港湾。

  更让杨意触动的是,孺子书房突破了阅读场所的单一功能,悄然生长出超越阅读的温暖力量。常来的年轻人俯身为小学生讲解数学题,退休老教师带着孩子们共读经典,素不相识的读者因一本共同喜爱的书而相谈甚欢。孺子书房正促进着社区的情感联结,让阅读变成心灵的相遇,让交流在书香中自然流淌。

  “书籍有种神奇的凝聚力。”杨意说,这座小小的城市书房,不仅点亮了求知的星火,更在社区中播下了文明与温情的种子,构筑起一方滋养心灵、凝聚共识的精神家园。

  孺子书房尚谷垄分馆的书香故事,正在南昌城的街巷间绵延。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孺子书房,如同一个温暖的文化坐标,让阅读成为习惯,让文明融入日常,在烟火气中,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书香记忆。(洪观新闻记者 肖周 实习生 林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