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豆玉共生”成效显 “一季双收”促增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16:05:00    

来源:农民日报

“豆玉共生”成效显 “一季双收”促增收

——贵州石阡县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见闻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小春(左)在田间进行技术指导。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乡廖家屯村的田野,金色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一片翠绿与金黄交织的土地上。贵州省农业农村厅二级研究员夏忠敏带着测产小组早早来到示范基地,在这里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测产工作。田间地头,种植户们满怀期待守候在一旁,一幅丰收的画卷正在这片田野上徐徐展开。

近年来,贵州省深入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通过“党政领办+揭榜挂帅+技术支撑+政策扶持”的创新机制,实现粮油生产提质增效。石阡县是今年贵州省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之一,石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领办示范点,统筹整合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对复合种植进行补贴。同时,县农业农村部门与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组建技术指导团队,开展从品种选择、播种管理到收获加工的全链条技术服务,为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大豆玉米收获之际,记者走进石阡县的收获现场,探寻当地“豆玉共生”的实践奥秘。

科技赋能添动力,复合种植见实效

在测产现场,夏忠敏指挥若定:“先收大豆,再收玉米。”农技人员立即行动起来,严格按照测产规范,选取10亩以上的地,进行实收测产,先后进行收割、脱粒、称重、测水分等操作。豆荚在农技人员手中噼啪作响,金黄的豆粒滚落袋中。“亩产125.74公斤!”当最终数据出炉时,现场农户们言语间满是对成果的认可与振奋。

紧接着是玉米测产环节。联合收割机轰鸣着开进田间,金黄色的玉米棒被成排吞入又吐出,秸秆瞬间粉碎还田。聚凤乡森林家庭农场负责人何森站在田埂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收割机作业。他向记者介绍:“预测亩产有600多公斤,将近700公斤玉米,相当于我们之前种净作玉米两亩地的产量了,种地还是得靠先进的技术。”经过严格测产,最终玉米亩产实收为677.44公斤,真正实现了“玉米基本不减产,还多收一季豆”的目标。

测产过程中,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王小春现场讲解了该地块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要点:“采用4:2种植模式,大豆行距40厘米,玉米窄行行距40厘米,大豆玉米间距70厘米,通过精准的株行距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光热资源。”

关于玉米增产,王小春告诉记者,其核心在于“密肥协同”。她解释道:“要缩小株距保证与当地净作玉米一样密度的同时,必须保证单株养分的吸收量与净作相同,一亩地的肥料施在半亩地上,那么单位长度种肥和追肥的下肥量就要加倍,很多种植户没有引起重视和掌握这个技术,这是导致玉米产量上不去最常见的问题。”

谈及大豆高产,王小春告诉记者,关键要做到“光肥控结合”。带状间作共生期长,玉米和大豆间距留70厘米,给大豆更多光,根据土壤肥力,施15~20公斤低氮平衡复合肥,在4~5片复叶和初花期两次化控,防倒控旺,只要大豆不倒,产量就能大幅度提高,并且还可避免机收损失。

“除草也是很多种植户望而生畏的问题,其实很简单,要封定结合。”王小春介绍,首先抓住播种后的关键窗口期,推行“全田封杀”的封闭除草技术。在玉米、大豆播种完成后的两天内,全田喷施封闭除草剂,药剂在土壤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药膜”。这层“药膜”能有效抑制杂草种子萌发,从源头减少杂草生长,大幅降低后续除草压力。

农技人员扎根田间,助力粮油生产提质增效

何森的森林家庭农场是此次测产重点,他在聚凤乡经营着2000多亩土地,其中近700亩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最初我完全不懂啥是带状复合种植。”何森坦言,“全靠县里和四川农大的老师反复上门指导。”他特意提到石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吴小敏与王小春:“她俩一个月能来两三回,选种、施肥、打药,连除草时机都手把手教,特别耐心。”

技术落地之细,体现在每一个生产环节。吴小敏向记者介绍当地推广该模式的核心技术要点:“首要任务是选好品种与模式。玉米优先选株型紧凑、抗逆性强的‘金玉579’‘邦玉539’,大豆则挑耐阴抗倒的‘瑞黄2号’‘黔豆12号’。其次是科学管理水肥与除草。”她告诉记者,团队采用“菌肥协同”策略,大豆接种根瘤菌与ARC生物耦合技术,玉米带施有机肥与配方肥,大豆初花期喷叶面肥即可。

“化控和宜机化也不能少。”吴小敏介绍,在玉米7片展叶、大豆分枝期,全田喷施药剂化控,能缩短玉米节间、防大豆旺长。此外还针对山地特点选农机,从手推式微型播种机到自走式精量播种机,再到植保无人机,让各个种植环节都能高效推进。

这些技术落地后,为复合种植推广打下了坚实基础。更让种植户们感动的是农技人员的“随时在线”服务。“有时候我看到苗情不对,一个微信、一个电话,他们马上回复。”何森告诉记者,这种贴心服务,让种粮人心里踏实。

“我们通过整合良种、机械化、绿色防控等多项技术,帮助种植主体有效降低成本、提高单产。”石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黔芳告诉记者,今年石阡县复合种植面积达2.84万亩,参与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散户超过2600户,初步预计综合亩产效益提高20%~30%以上。

政策技术双轮驱动,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石阡县种粮大户卢仁富站在自家田埂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去年他开始尝试带状复合种植,如今已经成为这项技术的忠实拥趸。“去年第一次种就尝到了甜头,玉米不仅没减产,还额外多收了一季豆子,算下来每亩地能多赚五六百元。而且机械播种、收割全程助力,省了不少人工成本,比传统种植省心又划算。”

“现在政策给补贴、技术有指导,我们种粮更有底气了!”卢仁富笑着告诉记者,今年他果断扩大种植规模,一口气种了680亩。目前田间作物长势良好,让他对丰收充满期待:“看着这地里的庄稼,就知道今年又是好收成。这种模式既稳产又增收,我们越种越有信心,以后还会接着种!”

何森也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细账:“按照老百姓常规种法,玉米亩产只有七八百斤就算好的了,但我们这个已经过千斤,还有200多斤大豆。这个产量就高得多了。”他指着正在作业的农机说:“现在政策好,技术有保障,我们种地越来越有奔头。”更让他高兴的是,通过复合种植,土地利用率提高了,农田生态环境也改善了,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政策支持为农户们增添了信心。“按照省级政策,复合种植每亩补贴50元,大豆纯作折净每亩补贴100元。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何森说,“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学到了新技术,认识了新专家,这个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测产结束后,吴小敏望着田垄间饱满的玉米棒与密匝匝的大豆荚,满是信心地说:“明年在全县还要继续推广这种模式,帮更多农户稳收增收!”

夕阳下,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新的希望在田野间悄然生根。农户们围拢在田埂上,热烈讨论着今年的收成:“今年用了降解膜,保墒又省心,玉米不减产还多收了大豆!”话语间满是对来年扩大种植的期待。在这片土地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