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果下科技 IPO“AI + 储能” 全场景方案 ,彰显长期投资价值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5:12:00    

202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强调高端产品供给,并明确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全链条在国际市场中将凸显竞争优势。而在新型储能行业,人工智能与新型储能双向赋能是其中非常重要课题。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需要巨量能源支撑,攀升的电力需求为新型储能带来新的市场增量。马斯克曾明确表达,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将由缺芯转向缺电。OpenAI创始人山姆·奥特曼也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消耗的电力将远超预期,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将依赖于能源供给,光伏与储能需求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在新型储能电池材料设计、性能预测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材料设计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计算材料特性,简化设计流程,可有效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性能预测方面,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新型储能系统进行安全预警,延长电池寿命,规避意外事故风险。

也正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催化下,近两年来,业内关于“AI+储能”的讨论和实践,越来越深入。比如,AI大模型的加入正在重塑储能电网的运营模式,南方电网“大瓦特”模型通过强化学习技术解决分布式能源大规模实时决策问题,突破秒级实时调控难题;广西电网部署的输电场景大模型,缺陷识别率达90%,较传统小模型提升10%以上。

而在这场技术变革中,果下科技以“AI+储能”为核心战略赴港IPO,不仅揭示了资本市场对新兴技术的深度布局,更折射出储能产业智能化升级的行业趋势。

果下科技的成功上市,本质上是AI技术与储能产业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传统储能系统面临经济性、稳定性与环保性难以兼顾的“不可能三角”难题:火电发电成本难以根据需求灵活调整,风光发电受自然条件制约不稳定,而传统调度技术难以精准预测能源供需。AI技术的引入,通过智能算法对不同时段的能源供需和成本进行精准分析,制定出全周期收益最大化的能源调度方案。例如,系统可根据实时电价、发电成本及储能设备效率,灵活调整能源生产和存储策略,在电价低谷期存储低价电,高峰期释放电能供使用或出售,从而增加经济效益。

果下科技自主研发的Safe ESS与HANCHU iESS双平台服务体系,正是这一技术融合的典型实践。前者采用“端-边-云”一体化架构,支持状态感知、故障预测和远程控制;后者基于物联网与AI技术,实现家庭储能设备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管理与智能运维。这种技术架构使储能系统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能源服务商转型,通过动态定价策略、虚拟电厂联动等模式,帮助客户实现峰谷电价差收益大幅提升,缩短项目投资回收期。

公司已经构建了覆盖电力侧、大电网侧、工商业及住宅的全场景解决方案,展现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工商业领域,其模块化储能系统采用磷酸铁锂电芯,实现光储一体化集成,满足削峰填谷、动态增容等需求;在家庭场景,融合智能逆变与能源物联技术,构建光储充热多维系统,用户可通过移动端实时监控和远程调度。这种全场景布局使公司在2024年全球新装机多用途储能系统容量统计中位列第八,户用储能系统出货量排名第十。

果下科技IPO选择港股市场,凸显了资本市场对“AI+储能”赛道的战略布局。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和灵活的上市规则,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理想的融资平台。招股书显示,公司估值从A轮到B+轮暴涨15倍,2024年营收达10.26亿元,年复合增速168.9%。这种估值溢价源于其技术稀缺性,作为实现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AI管理的企业,果下科技通过机器学习实现经济优化调度、平抑波动、动态扩容,客户留存率达87%,较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2个百分点。

资本市场的青睐背后,是储能产业生态的重构逻辑。传统PE估值法面临挑战,果下科技60亿元估值对应2024年PE达122倍,远高于行业平均的45倍。这种估值体系重构,反映出市场对数据资产价值的重新认知。果下科技能源物联网平台已接入超3.2万个终端设备,日均处理数据量达1.2PB,这种数据资产通过碳交易、需求响应等新商业模式,正在转化为持续收益。

果下科技的IPO征程,本质上是AI赋能下的新能源企业价值创造逻辑的范式转换,当储能产业从设备供应商向智能化的能源服务商转型,从制造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其估值体系必然经历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