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什”:雷震子的时空回眸
在张北草原的深处,元中都遗址西南角台的断壁残垣间,曾有一尊泥质神兽静卧黄土之下。这便是元中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行什,一个承载着蒙元帝国气象、见证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文化符号。它正以穿越时空的姿态,向世人讲述着一段承上启下的文明史诗。
1998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元中都宫城西南角台进行抢救性发掘,行什残件的出土震惊学界。红陶神兽保留着元代官式琉璃的典型特征:胎质致密,釉色莹润,龙纹浮雕与太和殿螭首如出一辙。经比对,其造型较明清行什更显浑厚,翅翼线条带有明显的草原艺术风格,堪称蒙元审美转型的“活化石”。
行什之名,源于其在屋脊兽序列中排行第十的独特位置。在故宫太和殿的檐角,它与龙、凤、狮子等九兽共守皇权;而在元中都遗址,它的出土打破了“仅太和殿可见”的固有认知,揭示了元代皇家建筑与明清宫阙之间隐秘的承袭脉络。
为何元中都能享有“十兽之尊”?答案藏在都城等级制度中。据《元史·舆服志》,元武宗为彰显“超迈古今”的帝国气象,刻意突破《周礼》九兽之限,以“十全”之数暗喻“天命所归”。而中都角楼的三出阙形制(天子专用)、宫城中心大殿的“工字殿”布局,无不彰显其“准京师”地位。行什的现身,恰是这种政治叙事的建筑注脚。
元中都出土的行什残高34厘米,头戴束带,袒胸露腹,背翅虽残,却仍可辨其雷神化身的威严,其造型融合了草原民族的粗犷与中原文化的精微:猴面象征机敏,双翼隐喻通天之力,金刚宝杵则暗含降魔护法的意涵。这种多元文化的糅合,正是蒙元帝国兼收并蓄的缩影。
古代建筑以“五行相生”为营造法则,行什的存在,暗合“以木克雷”的朴素科学观。中国木构建筑最惧雷火,元代工匠将雷震子传说具象化为行什,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亦是对技术的诗意诠释。正如元中都宫城角楼复原图所示,行什立于三重城垣的最高点,以神性之姿守护着帝国的“理想之城”。
在当代语境下,行什的价值已超越文物本身,它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文化通道。站在元中都遗址的夯土城墙之上,遥望草原天际线,仿佛能听见行什振翅的破空之声。这座曾被遗忘的帝都,因一只屋脊兽的苏醒,进一步定义了自身在中华文明谱系中的坐标。行什,这只从历史裂隙中飞出的雷神,终将在新时代的苍穹下,劈开一道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光。记者 翟见英
编辑 帆帆
来源 张家口日报
相关文章
- 百年历史建筑修缮改造近尾声,国际艺术中心将落户 05-09
- “行什”:雷震子的时空回眸 05-09
- 五月京城漫草原芬芳 山水情深京蒙情更长 05-06
- 已致195人受伤!伊朗一港口突发爆炸,附近建筑及车辆受损严重 04-26
- “贷”动绿色生产力,兴业银行出手了 04-25
- 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 04-24
- 寻梦-寻甸北大营游记 04-23
- 西宁市开展两项消防安全管理整治行动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