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擦亮这些名字承载的荣光(深聚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3 07:24:00    

习近平总书记7月7日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指出,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小英雄。放牛郎王二小、小英雄雨来、儿童团团长海娃、小兵张嘎……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一代代人传颂。一些学校、少先队、班级以抗战小英雄命名,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记者走进多地校园,感受广大青少年奋发图强、光耀中华的精神风貌。

——编 者

河北涞源县上庄乡中心小学

“王二小牺牲时,和我们差不多大”

本报记者 张腾扬

河北涞源县上庄乡上庄村,太行山东麓,环抱着一所黛瓦黄墙的山村学校——王二小希望小学。一大早,上庄乡中心小学的十几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排着队过来参观。

迎面,“王二小希望小学”几个大字嵌在红砖砌成的拱形门廊上。透过拱门眺望,王二小的雕像静静伫立。少年身姿挺拔,戴着红领巾,正视前方,仿佛仍在守护这片土地。雕像后方,国旗高高飘扬,蓝天为幕,青山作衬,诉说着少年英雄的事迹。

“眼前的雕像正是抗日英雄王二小,牺牲时才13岁。”上庄乡中心小学校长白金声音低沉。静静地,师生们步入校园内的展室。王二小希望小学建于1997年,曾是一所村小。当最后一批孩子升学进入中心校,这里保留了幼教点,并改造成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设有纪念展室等。

“王二小在这片太行山里长大,日寇‘大扫荡’中,上山放牛的王二小被抓住,鬼子胁迫他带路。为保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群众,他将敌人带入伏击圈……”白金娓娓讲述着王二小的事迹。当听到“鬼子发现后,残忍地用刺刀杀害了王二小”时,学生眼里泛起泪花。

墙上挂满了泛黄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展柜里陈列着抗战时期的军民生活用品: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磨平了齿的木犁……孩子们“穿越”80多年时光,近距离接触王二小。

武器展区,摆放着老式步枪和土炮。“装上火药和铁砂就能打鬼子,八路军就是用这样简陋的武器打退了敌人。”白金轻抚玻璃。

英雄的故事不再是几句歌词,而是老物件里藏着的感人往事。张语嫣同学说:“王二小牺牲时,和我们差不多大,却非常勇敢。”

“不能让英雄的血白流!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建设家乡。”赵梓轩同学说。

参观结束时,孩子们来到校园内的雕像旁,“王二小”的面前,又多了几捧鲜花。

【链接】王二小生于太行山区的农民家庭,因家中贫困,靠给别人放牛为生。王二小在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影响下,逐渐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参加了儿童团,在反“扫荡”中英勇牺牲。后来,有感于那些为抗战付出生命的孩子们的事迹,创作者写下了《歌唱二小放牛郎》。1942年的元旦,歌曲经《晋察冀日报》发表,传遍晋察冀边区,又飞过敌人的封锁线流传到了其他解放区。

(本报记者吴丹、人民网记者李娜、李鉴、李根、严川吉雨统筹新媒体,相关短视频请关注人民网抖音、快手、视频号)

江苏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

“大家同‘队友’雨来越发熟悉”

本报记者 闫伊乔

微笑、敬礼,江苏无锡市梅村实验小学一校区五年级(5)班雨来中队的几名队员扶正胸前的红领巾,依次走上讲台。这场特别的中队活动,同学们期待已久——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制作的雨来“画像”。

今年春季学期,一张“我为雨来‘画像’”的征集令出现在班级告示栏:“请你通过绘画、书法、写作等方式表达对雨来的崇敬之情。”队员们跃跃欲试,开始精心筹备。

朱茂诚同学第一个站上讲台。“这幅画是雨来躲避敌人追捕的场景。雨来的机智令人敬佩,正是无数像他一样的英雄成就了我们的美好生活。”他举起手中的画,讲述着心中的雨来。

雨来中队2021年创建以来,辅导员王源源带领学生开展队徽设计、课本剧演绎、红色故事漂流等活动,在校园里宣讲雨来的英雄事迹。

“小蔺同学曾是淘气包,为了能画出雨来坚毅的眼神,他翻阅了大量雨来的海报和形象汲取灵感,前后修改十几次。”王源源很欣慰,讲好雨来故事,同学们越来越主动。

在王源源看来,一次次中队活动让“大家同‘队友’雨来越发熟悉”。一颗颗向英雄学习的种子,在同学们心中落地生根。

中队活动现场,刘沁怡同学双手捧着作文纸,大声读起来:“雨来是游泳高手,有很多好朋友,但他也会淘气,就像我们中的一员,是我们特别的朋友。”

漫步于梅村实小,无锡各界抗日联合会成立地纪念碑、江抗东进纪念碑等庄严矗立。作为一所革命小学,如何深挖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从耳熟能详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再到无锡的抗战英雄老校长陈枕白、校友蔡凤仪,‘以英雄为名’建立中队是我们这所百年老校延续多年的传统。”副校长陈娴介绍,少先队员通过阅读红色经典、探访先烈场馆、采访优秀党员等方式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这个暑假,几名队员再次作为志愿者走进无锡新四军江抗东进纪念馆讲解红色文物。“都放假了,不出去玩吗?”面对观众的疑惑,朱淳欣同学回答:“作为红色小学英雄中队的一员,讲好红色故事是我的光荣和责任。”

【链接】《人民日报》1949年4月4日在第四版刊发文学作品《雨来没有死》,受到读者好评。作品讲述了少年雨来为掩护躲在村里的八路军交通员而被日军抓住,面对威逼利诱,他与敌人斗智斗勇,利用熟悉的水乡环境和高超的水性成功脱险,保护了全村人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作品节选入选语文教材,影响了一代代青少年。

四川兴文县红军岩红军小学

“海娃的这封鸡毛信,我接住了”

本报记者 黄 超

暑假之前,一张期末成长卡摆在罗雨婷同学面前。写点什么呢?“以前觉得海娃离我很远,现在懂了,他的勇气是咬着牙多跑一步,智慧是换条路再试一次,担当是把‘不想做’变成‘我来做’。海娃的这封鸡毛信,我接住了!”

罗雨婷来自四川兴文县红军岩红军小学,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她所在的七年级(2)班有个特别的称呼——海娃班。回忆一学期的收获,一堂班会课让她印象深刻。

“这是你的鸡毛信:大扫除的工具间环境脏乱,值日时经常忽略。一天内完成好吗?”接到班主任薛楸的任务卡,罗雨婷第一反应是脸有点发热。不过,有了老师的鼓励,放学后她第一时间奔向了包干区……

“在集体任务时遇到困难,班上有些孩子习惯躲在后面。”薛楸说,“这些年我们用海娃的故事激励学生,把抽象的精神化为一张张任务卡,引导他们多担当一点。”

“我们原来叫红鱼学校,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经中国关工委、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命名,成为红军岩红军小学。”校长罗梅介绍,长征时期,红军途经兴文县,一名小战士为救治当地苗族妇女,在敌人追击时跳崖牺牲,百姓就把那处遗址称作红军岩。

红色经典里的少年英雄,为什么会成为班名?“勇敢、机智、担当、爱国,海娃的精神品质可追可及,将其融入班级文化,能够滋养学生的心灵。”罗梅带着记者来到教学楼。

王二小、海娃、张嘎……这些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很多教室门口贴着班牌,不仅有抗战小英雄,还有长征等不同时期的革命先辈。“学校会授予班牌,鼓励各班设计班徽班旗。一次命名,就是一次红色教育。”罗梅说。

走进海娃班,教室里的英雄元素随处可见。在海娃故事角,张贴着同学们画的海娃形象、精神解读海报、学生感悟。“大家制定了班级口号——智勇担当、爱国力行,还有相应的班级公约,一起遵守。”王洪棱同学说。

“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叫海娃班。”薛楸说,7年来,无论是班主任更换,还是有学生加入或离开,“海娃”始终深深影响着孩子们。

设立“一日儿童团团长”,负责学习互助、卫生监督、路队安全等任务;探索班级日志制度,记录学习海娃精神的好人好事……进入初中阶段,同学们更加主动地用英雄的标准要求自己,形成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

“参与编排《海娃巧送鸡毛信》短剧”“报名红军岩小红星讲解员”,罗雨婷对下学期充满期待。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我是海娃班的!”

【链接】1954年“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新中国第一部反映少年儿童在抗战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电影《鸡毛信》上映。影片讲述了在华北抗日根据地,民兵队让儿童团团长海娃送鸡毛信给八路军的故事。为躲过敌人搜查,海娃机智地把鸡毛信绑在羊的尾巴下面,通过了关卡。后来,他发挥聪明才智、克服困难,把信送到。按照信中提示,八路军与民兵炸毁鬼子的炮楼,夺回被抢的粮食、物资,还捉住了敌人的头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