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城|汾河好风光 锦绣太原城
三山环抱、一水中分,山西省太原市是一座拥有2500余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太原市着力全域治山、系统治水、强力治气、综合治城,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城市治理等重点工作,正在走出一条生态修复与经济、民生互促共赢的发展之路。
2020年9月以来,太原市累计投入45亿元,实施各类营造林125万亩,森林质量提升67万亩,所有行政村都有了公共绿地,东西两山先后建成了30个各具特色的城郊森林公园,林木覆盖率达到43%。
从2022年到2023年,太原市6个国考断面均为Ⅲ类以上优良水体,优良率连续两年达到100%;2024年,全市国考、省考共10个断面的达标率由上年的70%达到80%,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总体向好。
通过持续不断的治理,2023年太原市综合污染指数为4.95,实现“四连降”,历史性进入“4.0+”时代。2024年空气质量指数进一步降至4.75,市区优良天数比上年又多了13天,重污染天数少了4天,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美的答卷,在并州大地上铺展开来。

这是太原市杏花岭区一角(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白鹭在太原市汾河上空飞翔(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游人在太原市万柏林区启春阁欣赏风景(2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这是太原市永祚寺双塔(2月1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市民在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公园练习太极扇(2023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这是太原市晋阳湖公园一角(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小朋友在太原市晋源区北大寺村的稻田里玩耍(2024年5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河道清洁工在太原市汾河公园清理汾河里的垃圾(2023年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车辆在太原市北中环桥上行驶(2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这是太原市漪汾桥及汾河景色(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在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市民在文化展演活动上欣赏演出(2024年2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参观者在太原市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欣赏壁画(2024年3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参观者在位于太原市的山西博物院参观(2023年4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这是太原市汾河湿地(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这是太原市汾河湿地(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白鹭在太原市汾河栖息(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这是太原市汾河上的龙形彩灯(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在太原市五一广场,武术爱好者在武术展演活动上表演(2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这是2月18日拍摄的太原城区。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这是太原市汾河公园一角(2023年7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游客在太原市晋祠公园拍照(2023年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这是太原市尖草坪区一角(2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游人在太原市迎泽区迎泽公园赏花(2023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车辆在太原市晋源区道路上行驶(2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游人在太原古县城游览(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车辆在太原市滨河东路上行驶(2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游人在太原市晋源区太原古县城游览(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詹彦 摄
来源:新华网
相关文章
- 科产融合星沙行 | 无人机送外卖!低空经济飞入寻常生活 08-19
- 成都世运会 | 世运“朋友圈”:邂逅万千 回味无限 08-18
- 三峡升船机累计客运量突破200万人次 08-17
- 董事长向员工撒钱犒劳 公司:系董事长个人薪金 08-16
- 上海官方回应:“双子山破坏风水”之说! 上海人集体疑惑:以前台风绕道走,现在精准登陆?的确频繁了... 08-11
- 太过瘾了!武汉“跳东湖”精神状态拉满 08-11
- 无人机踢足球!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展现科技与竞技魅力 07-24
- 8月21日 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在太原举办 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