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酷百科 手机版
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央媒体主题采访团走进乌鲁木齐看变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1:44:00    

9月8日,在水磨沟区天山明月城·丝路有戏,“砥砺奋进七十载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采访团一行观看舞蹈表演。(记者石磊摄)

新疆网讯(记者王丽娜 王磊)“这里比我想象的还要热闹,还要繁华”“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氛围”“大巴扎确实是一个主客共享的城市空间”……

9月8日,“砥砺奋进七十载天山南北谱华章”大型集中采访活动在乌鲁木齐启动。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求是》杂志、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光明日报等30余家媒体的80余名记者,深入新疆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院落、旅游景点等进行集中采访,感受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实践。

走进工厂与企业 感受新疆发展的工业脉搏

采访团兵分两路感受乌鲁木齐发展变化。当日,第一组成员率先走进了新中国首座地方钢铁厂——新疆八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钢)。该公司于1951年由王震将军带领驻疆解放军指战员和新疆各族群众共同创建。历经70余载耕耘,现已形成八钢本部、巴州钢铁、伊犁钢铁三大钢铁生产基地,以及焦煤集团、八钢矿业等资源生产基地,产能达千万吨级,是新疆产业链最长、产能最高、产品品种最全的钢铁企业。其产品已全面覆盖基础设施、清洁能源装备等领域,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工业根基。

“以前我觉得新疆是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知道新疆瓜果很甜,新疆人长得很漂亮。来了之后才知道新疆还有这么厉害的钢铁和制药等产业。美丽和富饶,是一代又一代人们开拓出来的,更有故事感。”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杨晓露在参访结束后感慨道。

经济日报记者李哲在几年前来过新疆。此次行程中,他深入了解了新疆华源集团银朵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有着50余年制药传承的药企,已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第五批“绿色工厂”、国家及自治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没想到变化这么大,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现代化产业都有明显提升。希望通过我的报道,让更多人了解新疆的发展变化。”李哲说。

水磨沟区天山明月城·丝路有戏是乌鲁木齐市让老旧厂房焕发新活力的典范。改造后的老厂房以“丝绸之路”文化为主题,融入文化演艺活动,打造出融合中华元素市井生活体验与丝路主题休闲娱乐的特色文化场景,生动展现新疆人文历史,使游客能沉浸式感受丝路魅力。

丝路有戏360°沉浸式实景演艺剧场总导演马波介绍,“丝路有戏”严格遵循“历史真实为基、文化再现为核、科技赋能为翼、沉浸互动为径”四大核心准则,匠心打造《锦绣》《百川》《不离》《玄机》《复生》《回响》《惊鸿》等主题剧目。

集中采访团参观了馕文化博物馆,沉浸式体验了《历史足迹》演出,又走进天山明月城街区游览采访。

在龟兹乐鼓店铺中,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王紫儒用相机拍摄了手鼓演奏过程以及手鼓的制作方法。“很独特,也很吸引人,我要通过镜头展现出大美新疆的文旅产业发展。”

深入乡村与社区 见证和谐安居幸福图景

与此同时,第二组记者们深入乌鲁木齐县、天山区,捕捉最鲜活的新闻素材。

“我印象最深的是乌鲁木齐县平西梁村。这个曾经的小山村历经发展,成了乌鲁木齐县最富有的村。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赚到钱,这充分证明因地制宜实施乡村振兴政策的正确性。”光明日报编辑杨永磊说。

正如杨永磊切身感受到的那样,曾经的平西梁村经济落后,产业匮乏,村民们守着几亩薄田,收入微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如今,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民宿村,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

平西梁村的民宿产业蓬勃发展,全村人吃上了“旅游饭”,人均年收入达3.9万元,旅游收入占比超七成。村民们不仅有房租收入,还能在民宿或景区打工,不少人还开创了自己的小事业。曾经外出的年轻人也纷纷返乡,村子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可太棒了!”在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看到社区老年合唱团的老人们老有所乐的幸福模样,来自澎湃新闻的记者刘璐情不自禁跟着合唱团的乐曲《亚克西》跳起舞来。看到孩子们展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时的自信大方模样,记者们边采访边为孩子们点赞。

来自中国民族报的记者王珍说,固原巷社区到处都洋溢着团结和谐的氛围。“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氛围。我将通过报道,把天山南北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传递给全国各族人民。”

汇聚于大巴扎 体验文旅融合的主客共享

进入傍晚,作为新疆旅游的“金名片”,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里仍是人声鼎沸。馕小院里,现烤现卖的热馕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香饽饽;大巴扎步行街上的主题邮局里,各类本土文创很是耀眼;美食街上滋滋冒油的烤肉香味四溢;疆来城里以非遗展示为主……采访团一行在这里详细了解了文创产品的销售量、经营者的收入、游客的感受以及乌鲁木齐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都在这里游玩,同时本地人也在这里享受一种闲适的生活,确实是一个主客共享的城市空间。”人民日报记者蒋雪鸿感叹道。

“大巴扎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体现,也是新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光明日报编辑杨永磊说,一直以来,光明日报驻新疆记者站的记者们采写了大量有关新疆旅游的稿件,让大家从中深度了解新疆,也更加热爱新疆,相信新疆的明天必定会越来越美好,人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