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咧,戗菜刀……”“豆腐,割豆腐嘞,宇文村的豆腐来咧……”老太原叫卖:市声穿越岁月长

李玉勇参加山西省优秀曲艺展演

李玉勇参加媒体“老太原叫卖”节目录制

李玉勇参加省直机关幼儿园非遗进校园活动
“磨剪子咧,戗菜刀……”“豆腐,割豆腐嘞,宇文村的豆腐来咧……”一声声地道太原乡音吆喝,仿佛时光隧道,瞬间将观众带回半个世纪前的太原街巷。近日,在太原古县城崔家大院非遗展演现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玉勇的生动表演,引得满堂喝彩。
从战国时期“孟母三迁”典故中的市井背景,到元好问诗中描绘的晋阳早市喧嚣,这种源于民间、形成于市井的叫卖艺术,正穿越历史长河,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2023年,老太原叫卖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市井烟火忆并州
老太原叫卖,是太原乃至晋中地区特有的声音文化遗产,以太原方言为载体,融合太原秧歌、民歌及莲花落等非遗元素,形成具有拖腔韵律的“一物一吆喝”特色。其多为走街串巷推车挑担的小贩小商,用当地方言对所售货物进行精练阐述,语言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堪称“市井行走的广播,原生态的商业广告”。
说起这门艺术的历史,李玉勇如数家珍:“老太原叫卖起源于战国时期,元好问在《太原古城惠明寺塔秋望》中记载了晋阳早市的热闹场景。清道光年间,随着商业发展,这种叫卖艺术达到鼎盛时期。从米市街、羊市街等因集市得名的老街,到剃头匠手中‘换头’的嗡鸣声、爆玉茭子的咣当声,‘市声’里藏着太原2500年的商业文明与生活记忆。”
“在古老的太原城,这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下的文化记忆。一声声地道的太原叫卖最受老太原人喜爱,蕴含着太原的历史文脉。”李玉勇说。
寻声觅韵走街巷
李玉勇1970年出生于五台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上世纪80年代后期,高中毕业的他来到太原打工,在山西省第五建筑公司当工人。工作踏实认真的他,凭借努力一路成长为公司的中层干部,现任离退休党总支副书记。
年轻时在建筑工地干活时,他听到广播里播放曹强表演的太原莲花落,就被这种浓厚的乡音艺术深深吸引,于是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表演技巧。2012年,他参加首届“曹强杯”太原莲花落比赛,一炮而红,得到曹强赏识,拜其为师,成为曹强的大弟子,赐艺名“李名传”。
为了学习探究老太原叫卖,李玉勇踏上了漫长的“寻声之旅”。他走街串巷考察,寻访老买卖人、听老太原人讲方言吆喝,收集老照片与文字资料;从记录文字到录制音频,他系统梳理“市声”脉络,建立档案保存。如今他已掌握几十种“市声”,模仿起来惟妙惟肖。
“每个行业的吆喝都有讲究”李玉勇说,“卖豆腐的要清脆悠扬,磨剪子的要洪亮有力,收破烂的则要带点拖腔。”为了采集这些声音,多年来,他走遍了太原的大街小巷,拜访了上百位老人,用录音笔记录下每一个珍贵的音调。
文艺创作要与时俱进。近年来,老太原叫卖《你听听》由太原市文化馆牵头组织,经过多次专家研讨。乔俊宝老师作词,刘卯生老师作曲的原创节目《老太原叫卖曲》等节目应运而生,“豆角角”等重字叠音的叫卖声,在笑声中唤醒老太原人的记忆。
李玉勇带着“老太原叫卖”节目走遍大小舞台:2014至2025年连续八次登上省城曲艺迎春晚会;2018年受邀参加中国首届非遗春晚及文化部非遗曲艺周演出获得优秀节目奖,2024年参加央视2套《烟火山西》节目录制;2025年参加央视戏曲春晚录制。
薪火相传情意长
在李玉勇看来,老太原叫卖的传承不应局限于舞台,更应回归市井、融入生活。近年来,他创新性地开展了“声音采集”活动,带着录音设备走进社区,邀请老太原人共同回忆、录制那些即将消失的吆喝声。这一举措不仅抢救了大量濒临失传的市声资料,更让许多老街坊主动加入传承行列,形成“大家记、大家学、大家传”的生动局面。
“卖烧土咧……”“猪胰子,清徐的猪胰子……”在太原方言博物馆,这些数字化保存的吆喝声,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得以永久留存。2023年11月,太原方言博物馆分馆在古县城崔家大院正式开放,李玉勇每周都会在这里进行现场教学,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老太原市声的独特魅力。
更令人欣喜的是,李玉勇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旅游”的创新之路。他将老太原叫卖与太原古县城的文化旅游相结合,设计开发了“听声寻味”市声体验路线,游客可以沿着特定路线,聆听不同行业的叫卖声,品尝对应的传统小吃,实现听觉与味觉的双重体验。这一创新不仅让老太原叫卖“活”了起来,更让其“火”了起来,成为古城旅游的新亮点。
“让每一声响亮的吆喝,都成为古城活的记忆;让每一个熟悉的乡音,都化作游子回家的路标。”这是李玉勇常说的话。如今,走在太原古县城的街巷中,时常能见到李玉勇带着徒弟们现场教学的身影,那一声声原汁原味的太原吆喝,正穿越时空,在新的时代里继续回荡,诉说着这座古城不变的烟火情怀。
太原晚报 记者 韩睿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忆档案
老太原叫卖是流传于太原街头巷尾的民间声音艺术,以浓郁方言和生动韵律著称。它运用纯正太原方言,融合本地秧歌、民歌的唱腔旋律,形成拖腔婉转、节奏明快、一问一答的吆喝风格。这些吆喝声不仅是为了招揽生意,更吟诵着老百姓的日常生计、物产节令和人间烟火,语句诙谐生动、情感饱满,堪称“流淌在街巷里的声音诗”。昔日响彻晨昏,如今经系统整理、数字存录和舞台转化,更走进博物馆与市井生活,成为太原人耳中的故乡记忆、北方声音文化的活态传承。
相关文章
- “磨剪子咧,戗菜刀……”“豆腐,割豆腐嘞,宇文村的豆腐来咧……”老太原叫卖:市声穿越岁月长 09-10
- 中铁轨道公司工匠学院揭牌 08-31
- 8月21日 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在太原举办 07-22
- 太原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5年第5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 07-16
- 提振文旅消费 山西推出六项“硬核举措” 06-27
- 解码文化自信的城市样本丨千年铁脊绘锦绣——解码“晋阳名城”太原的文化自信样本 06-03
- 首都航空:今日因飞机故障备降南宁航班,已安全抵达三亚 05-03
- 太原植物园:“花”样迎“五一” 贴心服务打造温馨假期 05-02